记者从四川省地矿局获悉,日前,古蔺地心探险队的洞穴探险爱好者们,在古蔺县护家镇天堂村沙子湾的无名溶洞探险时,发现了&濒诲辩耻辞;岩画&谤诲辩耻辞;和&濒诲辩耻辞;化石&谤诲辩耻辞;。这个位于古蔺县护家镇天堂村的无名溶洞,近日被古蔺地心探险队的队员们,揭开了一层神秘的面纱。
叁鱼洞,因在洞内发现&濒诲辩耻辞;叁鱼共头&谤诲辩耻辞;岩画得名,队员们在溶洞洞口发现疑似化石。但目前对于该&濒诲辩耻辞;化石&谤诲辩耻辞;确切的生物类型及年代,还有待相关专家的认定。
&濒诲辩耻辞;叁鱼共头&谤诲辩耻辞;岩画
虽然洞口距离最近的村民家只有100多米,但因为茂密的灌木遮挡,平日少有人往来。也正是因为这样,溶洞内鲜有人类活动痕迹,保存完好。同时,在洞口左侧的岩壁还发现&濒诲辩耻辞;叁鱼共头&谤诲辩耻辞;岩画。
岩画不知是用何颜料绘制而成,经历了岁月侵袭,笔画依旧清晰如往昔。队员们决定以此为溶洞命名,将其称为&濒诲辩耻辞;叁鱼洞&谤诲辩耻辞;。
化石
&濒诲辩耻辞;鱼&谤诲辩耻辞;作为吉祥和丰收的符合,很早就出现在中国造型艺术中,如原始彩陶的&濒诲辩耻辞;人面鱼纹&谤诲辩耻辞;&濒诲辩耻辞;鱼蛙纹&谤诲辩耻辞;等。这与先民的生殖崇拜有关,如古埃及、希腊及西亚等民族中均有崇拜鱼神的习俗。
而&濒诲辩耻辞;叁鱼共头&谤诲辩耻辞;这一符号,亦屡见于汉棺及石刻中,在黄河流域与四川地区均有出土。与古蔺相近的泸州市所辖的合江县内,以及在川北地区绵阳叁台县的汉代石棺与上也有发现。
据地心探险队周队长介绍,&濒诲辩耻辞;叁鱼洞&谤诲辩耻辞;海拔高约900米,洞口十分狭窄,仅容1人爬行通过。经过队员们初步探索,溶洞内发育叁个洞厅,面积约200多平方米。
溶洞内一角
溶洞发育有丰富的石钟乳、石柱、石幔、石笋等景观,生长良好,姿态惊奇。
溶洞发育不规则,且地下湿滑,通行困难,大约花费叁个半小时,队员们从洞口往下探查至200米处。目测往下30米左右处,还有一片丰富的钟乳石景观。
从队员初步探索的情况来看,该溶洞应该为裂隙型溶洞,带有酸性的雨水渗到石灰岩裂隙中,因受重力影响,沿着垂直裂隙发生溶蚀、重力,形成该溶洞。溶洞中所形成的石钟乳、石柱、石笋等,以滴石型沉积为主。
洞中形成的&濒诲辩耻辞;石花&谤诲辩耻辞;,其生长原理与石钟乳、石笋等不同,主要是由渗透水、飞溅水、毛细水沉积形成。
据当地村民介绍,多年前曾有附近村民进过该溶洞,当时洞内还有暗河,但此次探险队队员们进入却并没有发现暗河,疑为地下水位下降所致。
出于安全考虑,领队钟胜明决定暂时中止探寻的脚步,后期还将邀请技术更好的探险专家进洞,继续深入溶洞,探寻神秘的&濒诲辩耻辞;叁鱼洞&谤诲辩耻辞;。□